澳洲癌症率全球最高?! 这种超市常见油, 别再吃了! 致癌风险飙升
//前言//
一项癌症数据公布,
澳洲位列第一,
然而却是个坏消息!
与此同时有医生警告,
这些常见油别再吃了!
有致癌风险!
#01:
惊人数据曝光
澳洲癌症率全球最高
一张令人不安的地图揭示出澳大利亚年轻人患癌率出现了惊人的上升,专家警告称确诊病例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图片来源:Daily Mail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在全球 50 岁以下人群中癌症发病率最高,每 10 万人中有 135 例。新西兰的发病率位居第二,每 10 万人中有 119 例。
图片来源:Daily Mail
尽管皮肤癌依旧是澳大利亚最常见的癌症,但在年轻人群体中,病例数激增的却并非此类癌症。
对 30 多岁人群癌症发病率上升影响较大的是结直肠癌(结肠癌)和甲状腺癌;
而对于 40 多岁的澳大利亚人来说,甲状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以及肾癌是主要影响因素。
癌症在老年群体中依然最为常见 —— 据澳大利亚卫生与福利研究所的数据,2024 年,预计 88% 确诊的癌症患者年龄在 50 岁及以上。
不过,年轻人中的癌症发病率正在上升,预计 2024 年将有多达 2 万名 50 岁以下的人被确诊患癌,其中 30 至 49 岁的人群风险尤其高,占病例总数的 84%。
然而,也有一些好消息。
在过去的24年里,30多岁和40多岁人群的癌症死亡率一直在稳步下降。从2000年到 2024年,40多岁人群的每10万人死亡率从60例降至37例,30多岁人群则从每10万人18例降至12例。
澳大利亚癌症协会的一位发言人表示,早发性癌症是 “全球日益受到关注的新问题”。
“
近期研究表明,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许多国家,50 岁以下成年人中某些癌症的发病率正在上升。
”
早发性癌症的成因很复杂,可能涉及诸多影响因素,包括近几十年来生活方式、饮食、肥胖、环境暴露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其他因素。
不过,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更好地了解这一趋势的具体驱动因素。
最近一项试图查明年轻人结肠癌发病率上升原因的研究指出,这可能是由于 “加速衰老者” 数量激增所致。
这些患者的生理年龄高于实际年龄,这是由饮食、饮酒等生活方式选择以及接触化学物质等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
#02:
种子油被爆
有致癌风险!
最近一项研究更让大家心慌。
研究表明,大家每天都在食用的种子油可能会导致患结肠癌风险激增!
图片来源:dailymail.co.uk
在澳洲超市,常见的种子油包括向日葵油、菜籽油、芝麻油、花生油、葡萄籽油等。
而美国这项通过对80多位结肠癌患者肿瘤研究发现,患者的肿瘤含有高水平的生物活性脂质,而这一脂质正是当人体分解种子油时产生的微观脂肪化合物。
这些脂质被认为有两种危险性:一是它们会促进炎症,帮助癌细胞生长;二是会阻止身体对抗肿瘤!
图片来源:nationalpost.com
种子油天然就含有脂肪酸,包括ω-6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在植物种子中通过复杂的生化过程转化为生物活性脂质。
当被食用时,这些酸在被称为叶绿体的植物细胞部分合成,叶绿体负责制造和储存食物。
这使得它们形成一种称为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的长链脂肪酸。然后酶随后将花生四烯酸转化为类二十烷酸,一种生物活性脂质。
在结肠中发现生物活性脂质表明人体已代谢了它们,而如果过量食用这些物质会导致结肠发炎。
就结肠癌而言,结肠炎症会导致结肠中的细胞不断分裂和再生,使它们更容易出现导致癌症的突变;且即使是慢性炎症也会抑制免疫系统破坏异常细胞的能力。
因此研究人员敦促大家停止食用种子油,而应多食用富含ω-3脂肪酸的油,如橄榄油和牛油果油。
#03:
种子油并没那么可怕
关键在于比例
但关于是否应该停止食用种子油,仍然存在不少争议,美国主要的癌症和心脏病机构表示,没有证据表明适量的种子油会引发这些疾病。
美国心脏协会也表示,“没有理由避免食用种子油,而且有充分的理由食用它们”,因为它们可以降低胆固醇和心脏病、中风的风险。
图片来源:dailymail.co.uk
而澳妇女健康协会也发文称,其实种子油并不像社交媒体声称的那样可怕,只是如果重复使用这些油,就会出现问题。
其文中提到威斯敏斯特大学讲师Raysa El Zein的说法,
“
这些油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快餐店为了降低成本而重复使用它们。一旦重复使用和重新加热,油中就会形成反式脂肪,这会增加‘坏胆固醇’并减少‘好胆固醇’。
”
且强调“关键在于比例”。
Raysa El Zein提到,大多数西方人摄入的ω-6脂肪酸比 ω-3脂肪酸多(有时比例高达 15:1),这可能会导致炎症。
“
只要人们摄入足够的ω-3脂肪酸,再摄入ω-6脂肪酸就不会引发炎症。事实上,两者的综合摄入量可以降低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
”
最后
澳洲年轻人癌症发病率上升的情况
敲响了警钟,
虽然死亡率有下降趋势是利好,
但仍需各方重视,
包括从日常的饮食习惯中下手,
来应对这一严峻的健康挑战。